华夏基金HD for iPad

对金融形势及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 2001-05-23 字体大小:


    近年来,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面对世界经济增幅下滑、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局面,扩大内需任务很重,货币政策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因此,针对金融运行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当前金融运行态势较好 
    据人民银行统计,今年前
  4个月,金融运行健康平稳。货币供应量增长适度,贷款结构继续优化。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8%,增幅比去年底上升0.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5.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比去年底低1个百分点。二者增幅比一季度末的增幅分别低0.4和2.4个百分点。4月末流通中货币余额为1.5万亿元,同比增长6.9%。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增幅分别比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价格之和高出4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但与历史数据相比,时下货币供应量增幅并无过高之嫌,特别是狭义货币增幅的下降或说波动应给予关注。
  4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0.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3.7%,增幅比去年底高0.3个百分点,但比3月末低0.2个百分点。前4个月累计贷款4090亿元,比去年同期多贷439亿元。从贷款投向看,短期贷款累计增加1192亿元,占增加额的29%。其中,农业贷款增加553亿元,比去年多增18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885亿元,占增加额的46%,比去年同期多增468亿元。在中长期贷款中,基建贷款增加698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65亿元;技术改造贷款增加7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4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增加930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536亿元;票据贴现569亿元,比去年同期多贴现452亿元。前4个月,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票据贴现和农业贷款稳定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
  4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1万亿元,增长15.5%,增幅比去年底上升1.7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上升0.7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存款月末余额为4.6万亿元,增长19.3%,比去年底上升0.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月末余额为6.9万亿元,增长9.7%,增幅比去年底上升1.8个百分点,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4月份储蓄存款增加253亿元,比去年同月多增209亿元。年累计储蓄存款增加431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133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增加2693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104亿元,占多增额的97%,储蓄稳定性增强。
    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很大作用 
    近些年来,货币政策成为各国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
  一。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通货紧缩的局面,中央银行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先后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尽管实施效果大家评论不一,但总的说来,对经济发展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根据高铁梅等利用状态空间方法建立的结构时间序列季度变参数模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动态分析,《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近两年来通货紧缩时期中央银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要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要看货币政策的扩张能否导致投资和消费需求能否真的增加,并最终推动经济增幅的提高。
  货币政策影响投资主要有3个途径,即利率、银行信贷及股票市场渠道。理论上讲,投资需求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与现行利率的对比关系,只有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超过现行利率,投资才会实际发生。随着社会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资本边际效率有相对下降趋势,这客观上要求不断降低贷款利率,以保证投资者有利可图,但是仅仅降低利率,有时候还不能使之与资本边际收益率平衡,许多借款成本的存在仍旧使得投资成本居高不下。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投资增长与银行信贷密切相关,即无论是由于银行“惜贷”也好,还是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借贷积极性不够也好,总之近几年银行贷款规模增幅相对90年代初下降,这与投资增幅下降是高度吻合的。从历史上看,我国企业投资对利率是不大敏感的,最近几年情况虽有所变化,但尚未发生大的转折。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回升更多地受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而与利率下调并无太大关系。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是相当的,它直接阻碍了利率对投资影响的传导过程。但就间接融资渠道看,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时,利率下降,股票和债券价格上升,刺激了投资的增加。
  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下降对居民行为的影响以及信贷政策对消费的支持。前几年,由于我国大多数城镇居民对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已经基本饱和,而住宅、私人轿车等消费品由于消费信贷不发达和价格偏高,因此虽然利率降低,贷款买房、买车仍未能普及,利率传导机制受阻,未能带动消费需求的上升。但进入2000年以后,在累积效应的影响下,加上居民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银行信贷政策的支持(2000年银行新增贷款中消费信贷占了很大的比例,增速很快),货币政策对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开始逐步显现。从另一个侧面看,即从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程度来分析,随着第7次利率下调和储蓄存款征收利息税规定的出台,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也出现了变化,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幅下降,大大低于前几年的水平。中国人民银行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借债消费”的储户比较上季上升0.8%,是去年以来升幅最大的一次,说明公众对信用消费接受程度显著提高。若货币政策特别是消费信贷政策更有利于消费者的话(即更加方便等),对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将更为明显。
  正如一些经济学家形象比喻的那样,货币政策好像“一根绳子”,尽管它对经济扩张特别是在紧缩期的经济扩张可能作用不是十分明显,但对经济收缩却可起到明显的效果。比如200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略微收紧,货币供应量增幅下降,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也出现了下降,尽管这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不能不说货币政策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出发,应该讲,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决不可低估。应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保持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
    利率水平将保持稳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利率水平的高低是由货币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一般情况下将导致利率水平的下降,反之亦然。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特别是货币运行机制与典型的市场经济机制还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国,货币供应增长快慢与利率水平高低基本没有直接的关联。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利率形成机制与市场化国家不同,我国的利率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行政手段直接设定和调控的,根本无需货币市场的传导,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外设变量。实际上,我国利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同时反映了未来政策导向,同货币供应多少的关联度不大。
  目前我国利率水平较低,未来走势如何?一部分专家认为应适当提高,其理由:一是国际利率水平仍比较高,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利差;二是国内物价开始出现上涨;三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会带动利率水平的上扬。一部分专家认为应保持稳定,其理由:一是保持利率稳定有利于汇率水平的稳定;二是国内需求还没有起来,市场供求关系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调高利率不利于需求的回升;三是即使物价出现上涨,也不会明显超过现在的利率水平,出现实际负利率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应保持利率水平的基本稳定,以保持企业的活力,防止国际危机的冲击。笔者认为,起码今年我国的利率水平将保持基本稳定。
  过去的经验表明,影响中国利率水平和政策的是″当期″的物价水平。从整体上分析,2001年我国物价水平有望稳中微涨,但缺乏明显拉动物价实质性上涨的动力,整个市场格局也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抑制通货紧缩仍重于防止通货膨胀。出现实际利率为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相对而言,调高利率的压力并不是很大。特别是扩大内需客观上也使利率上调存在一定的困难。2001年我国经济景气能否确确实实地稳定回升,目前仍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外部环境不太好,扩大内需的任务依然很重。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经济增长关联着改革和发展的环境,与社会政治稳定也密切相关。因此,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仍是长远之策,这就使得利率变动(上浮)难度加大。
  从国际方面看,美国的联邦基金和贴现利率今年以来已经连续下调了5次,累计降幅为2.5个百分点,预计其仍可能采取降息措施。日本又重零利率政策,出乎经济观察家意料之外,欧洲央行5月10日也突然作出决定,将其最重要的指导利率--有价证券回购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由4.75%降为4.5%。可以说,今年以来国际上关于利率的操作风向突变,将对我国利率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然,由于名义利率不能低于零的刚性约束,以及对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考虑。利率继续下调的难度也比较大。根据路透社向25家与联储局进行交易的交易商的意见调查显示,其中24家预期美联储6月可能再减一次息,便结束连串减息行动。同时,联邦基金利率期货的引伸息率也开始上升,7月份期货合约的引伸息率上升,为3.97%,反映市场预期美联储局减息半厘后,息口大致见底,与我国目前利率水平仍将有一定的利差,因此我国利率水平下调基本上可以说不大可能。综合而言,由于目前我国的名义利率水平已较低,经济发展前景还比较好,尽管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由于宏观调控艺术提高,政策出台更为及时,因此,利率变动的可能性不大,总体上将保持平稳态势。
    储蓄增长不会太快 
    近几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十分明显,储蓄构成活期化
  倾向趋强。1---4月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9.7%,比2000年年底高1.8个百分点。估计未来居民储蓄将保持定增长,增幅不会太高。
  支撑居民储蓄增长的因素主要有:(1)居民收入将保持一定增长,2001年,国家提高公务员等相关人员工资待遇,加大农民减负力度,预计城乡居民收入将保持一定的增长。(2)股市的平稳发展使得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相对减弱。前几年,股指的持续攀高,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入市,居民新增收入中有相当比例流入股市,同时有一部分居民存款从定期转成了活期,从银行流向了股市。但2001年,在规范的前提下发展股票市场,总体上讲,出现暴涨的可能性很小,对一般居民而言,分流储蓄就相对弱化。
  但是,由于1996年5月1日以来的连续7次降息,再加上征收利息税因素的影响,使储蓄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其名义收益率已大大低于前些年,实际年利率仅为1.8%,储蓄增值的吸引力减弱,促使居民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方式。中国人民银行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以股票、国债、人寿保单为主要金融资产的家庭所占比重呈上升之势。调查显示,以储蓄存款为最主要金融资产的城镇家庭所占比重,从1999年第4季度的72%,逐季下降到2001年一季度的63.6%;有12%的家庭以股票为最主要金融资产,比上季上升1个百分点。在经济发达、居民金融投资意识较强的大城市,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如上海,本季调查以股票和储蓄存款为家庭最主要金融资产的人数几近持平,占比分别为36%和36.5%。
  同时,由于消费信贷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消费热点增多,也将促成储蓄分流。从居民消费倾向来看,2000年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达0.9,明显高于1998年、1999年0.55和0.66的水平。购房、购车、旅游、教育、通信等新的消费热点逐渐形成,相应增加了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支出,分流了部分储蓄存款。
  总的看来,近年形成的新型融资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对社会资金总量也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居民储蓄增幅保持在略高于2000年的水平上。
    金融运行面临的难题 
    1、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现状让人进退两难,若鼓励其扩大信贷则担心呆坏账增加,若维持现状又制约正常的经济增长。客观地看,尽管银行的改革在推进,但有三个问题制约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日益强化的垄断经营,正影响这个体系的市场效率和适应性;二是缺乏来自所有者产权收益要求的压力,银行乐于买进国债,凭借债权收入顺利支付储蓄利息,而不必寻求进取或冒市场风险;三是管理体制也制约了商行的进取性,在目前经济条件下,项目贷款的边际收益率不高,几十个好项目贷款的收益可能被对一个项目的错误贷款全部冲销,既然被锁定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慎审是最明智的现实选择。从宏观上看,目前的局面是,央行正推进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通过各种办法增加货币供应量,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商业银行的情况,极大地抵消了央行的意图,常常形成″开闸放水、库满河干″的局面,使宏观政策的可操作性受挫。
  2、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四大商业银行很难适应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目前,尽管设立了专门部门和机构来对付中小企业融资事项,但制约银行放贷仍有三瓶颈:一是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信用失灵。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小企业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其财务制度建设及经营管理也不尽规范,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逆向″信息比对称现象,扭曲了银行的信贷决策行为。据农行调查,80%的中小企业财务报表不真实或没有财务报表,中小企业利息收回率仅为43%。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银行不了解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不知道它借了钱会不会还、有没有能力还,放贷自然比较谨慎。二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收益不对称。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较弱,稳定性较差,银行须对这些客户进行现场检查和分析,同时这些企业面广量大、单笔融资额小等因素,加大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虽然规定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可上浮30%,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只能上浮10%---20%,银行成本难以弥补。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自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积极性不高。三是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缺乏可持续担保能力。中小企业普遍都是原始积累薄弱,资产流动性差,资本金比例达不到要求,抗风险能力差,一般难以得到商业银行接纳,又很难找到有实力的担保,缺乏有效的易于变现的资产抵押。目前的担保公司基本是″一次性″使用,没有可持续担保能力,有的担保公司用基础设施担保,从而丧失了流动性。这样,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比较旺盛、贷款难,一方面却是商业银行有资金但放款难。
  3、各地区银行机构发展分化,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力下降。商业银行以一级法人体制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比例指标由中央银行对一级法人统一考核,各商业银行总行统一调度资金的能力增强,有利于加强系统内资金管理。但由于各商业银行下属分支机构庞大,业务状况差距较大,加之总行对下属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因此出现了存款多效益好的机构贷款规模扩张迅速,效益更好,而来存款少效益差的机构贷款规模和效益越来越差的局面。一些经济基础较差地区的分支机构,基本上成为了总行派出的专门负责吸收存款的″大储蓄所″。由于相当一批基层行几乎没有放贷权,因此留下了区域市场空间的信贷空白。也造成不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缺乏自主经营、自求平衡的积极性,导致商业银行内部贫富两极分化,不利于基层银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不利于中央银行信贷政策的传导实施,更不利于国家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
  4、同业存款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资本市场对货币运行影响比较突出。2000年,我国股票市场持续活跃,股票发行与配股速度明显加快,加上机构投资者大举入市,股票发行和配股已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来源,这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战略目标之一。从目前看,股票市场资金运行已引起资金结构发生比较剧烈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大量的交易活跃资金滞留在流通领域,货币流动性增强,大量追逐投机利润,对实质经济支撑减弱。证券市场过度活跃还使资产价格发生比较悬殊变化,目前,银行贷款利率与券商融资利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利差,导致参与券商融资的企业越来越多,部分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大量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股市的结果,使银行存款、尤其是中小银行存款增幅下降,可能会导致中小银行流动性出现问题。因此,如何处理好货币政策(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既达到积极发展资本市场的目的,同时对实体经济形成有力支撑是需要注意把握的一个问题。
  5、货币政策传导仍存在一定梗阻。随着国家刺激内需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所改善,公众预期向好,消费需求上升,企业信贷扩张意愿加强。但货币政策传导依然存在一些阻滞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信贷存在相当集中度,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主要向优质和成熟性企业倾斜,对一些处于创业型和成长期企业的贷款需求重视不够,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催生新企业和创新产品的过程。二是随着商业银行压缩不良贷款比重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贷款供应的一部分以″借新还旧″、″借息还贷″方式回流银行体系,不经过产业循环而形成″空转″,也使货币资金对实体经济支撑减弱。
    货币政策取向和金融走势分析 
    目前,一些专家认为:(
  l)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主要是总量问题,解决总量问题,货币政策具有优势;而解决结构问题,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扩张无济于事。(2)当前货币存量大量增加,而引起货币失控的一些潜在的因素还未完全消除。企业长期大量负债经营已经给金融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风险,企业和银行自我约束力还比较差,信贷制度也有待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货币政策过度扩张,有可能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甚至有可能导致经济秩序混乱和金融失控。这种观点应该讲在一定意义上处于主流地位,因此估计未来一段时间内,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调不会改变。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1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这些具体措施为: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的变化,提高货币政策应变能力,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平稳增长。运用公开市场操作,适时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及时传导货币政策意图和方向。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监督与指导,扩大对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投入。规范再贷款管理,发挥货币政策稳定金融的作用。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防止信贷资金违规进股市,降低和防范信贷风险。
  从中也可看到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基本走向,即从货币政策取向看,未来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决定金融走势的因素主要取决于资金市场供求状况和借贷双方的预期、判断,既要看资金供给是否已满足了资金市场的需要,是否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同时根据目前市场状况和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企业有没有借贷的需求以及需求力度的大小,另外出于风险防范的目的,商业银行也有放贷意愿的问题,即商业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2001年,国家计划安排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3万亿元,与上年持平。从今年前几个月情况看,金融贷款增势良好,加上国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重视以及居民对消费信贷的认可,估计今年金融机构贷款会保持比较好的增长,增加额有可能会突破计划数,但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也不大。从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看,尽管为促进经济增长,央行会采取一些措施或说规劝。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独立性逐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浓,贷款比较谨慎,一些绩优或说成长性比较好的企业,其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下降,消费信贷尽管增长很快,但绝对量还比较小。从借款者角度看,尽管市场物价出现回升,企业成本利润率有所上升,这将促进企业的资金需求,不过,目前市场供求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那些利润率高的垄断性行业市场进入门槛仍比较高,加上经济展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因此借款的积极性也不会太高。这样,在政策导向下,2001年的贷款规模将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
  从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看,就构成M2的主要部分----居民储蓄存款看,如前分析,2001年其增幅将会在2000年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但也不可能出现以往的超高增长,这样估计2001年M2增长13.5%左右。从狭义货币M1走势看,尽管4月份增幅出现了下降,但由于名义利率水平较低,企事业单位储蓄存款增长较快且活期存款比例较高,加上扩大内需的要求,货币政策收缩的可能性不大,从而整体上将促使M1稳步增长。估计2001年M1增幅仍将高于M2,货币流动性继续改善。
    对策建议 
    1、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和维护信用体系,杜绝逃废债情况的发生。据报道,统计显示,到2000年末,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开户的改制企业共62656户,贷款本息5792亿元,其中经认定的逃废债改制企业达32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共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企业逃废债问题由来已久,银行苦不堪言,中央也三令五申,但问题非但
  没有解决反有愈演愈烈之势。这说明目前的体制有不适应之处,给了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投机取巧″的机会。因此,必须从体制上、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信用,维护信用体系,在稳定的法制制度下明确契约关系。否则,将对金融的健康发展和金融效率的提高造成障碍。
  2、尽早处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商业银行运做效率。日本经济恢复再次受挫使我们看到了继1997、1998年日本经济衰退之后不良债权问题长期化对日本经济复苏带来的沉重压力。从日本的情况看,在经济低增长和经济减速时期最终处理不良债权,将使社会伴随较大的痛苦和负担,而且,资产价格的下降将导致财政负担大大增加。目前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应抓紧时机,尽早处理。首先要正确把握不良债权的实际情况,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审定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加强央行的金融监督体制。其次,如果由于彻底处理不良债权造成银行自有资本脆弱,风险承受能力下降,可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这也是控制未来财政负担的一种选择。当然,在处理不良债权时,应注意防止新的呆坏帐产生和简单放弃债权的做法。
  3、实行有区别的货币政策配套措施,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为缩小地区差距作出应有贡献。根据人行体制改革后形成的新格局,充分发挥大区分行的调控功能,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制定和运用区域性货币政策,逐步消除区域性结构不平衡导致的总量不平衡,从而深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得到贯彻落实,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4、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重。稳健的货币政策既需要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又需要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这就既需要银行家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去发现和搜寻一切有利可图的贷款机会,与此同时又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前者为贷款激励机制,后者为风险约束机制,两者要相辅相成。从目前情况看,当务之急是要解决银行家的贷款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的不对称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使银行家在足够大的市场和监管约束下成为追求与有效贷款增量密切相关的商业利益的真正的银行家。目前,可从外部形成对商业银行利润动机的压力,国家提出明确的利润指标要求,促其调整内部治理结构,鼓励竞争。考核标准不应只限于一笔或几笔贷款,而要考核一段时期内的总体业绩。
  5、积极发展和培育中小金融结构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目前从全社会来看,资金的供应结构和资金的需求结构不大对称。在实体经济领域,中国已经形成了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同在,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并存的二元结构;在金融经济领域,同样也形成了由计划性的正规金融体系和市场性的非正规金融体系构成的二元结构。问题在于,正规金融体系支配了绝大部分的信贷资金供应,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国有经济和大型企业;非正规金融体系主要服务于非国有经济和中小型企业,但其掌握的资金量很小。实体经济结构与金融经济结构的这种不对称,使得全社会的资金供给结构和资金需求结构产生了严重偏差。现实中,一些带有微型银行性质的股份制信用社为当地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服务,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做到的他们做到了,说明在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额资金供给上这些小的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国家应从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开展等方面扶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6、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关系。近年来,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日显突出。应该说,发展资本市场是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大势,是不可逆转的。但居民和企业实业投资积极性迟迟提高不了,而涌入证券市场的资金却不断增加,二者形成鲜明的反差,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募集到的资金也并没有象承诺的那样投向实业领域,而是流回了证券市场,使证券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功能产生了变异。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出,虚拟经济(资本市场)与实物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虚拟经济出现问题,也将对实物经济增长形成直接冲击。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具可持续性,也会减少不必要的波动。

 
    转载自《中国证券报》
网上交易申请直通车_三步开通
电子对账单